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宿州站长网 (https://www.055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正文

你们成天挂在嘴边的“资源整合”,很可能是个伪命题

发布时间:2017-04-27 07:05:11 所属栏目:创业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微信ID:ceibs-cbr) 作者:穆胜穆胜
导读:副标题#e# 文章来源:中欧商业评论(微信ID:ceibs-cbr) 作者:穆胜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创始人,Thinkers50 思想实验室(中国)秘书长 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没有企业意识到庞大、灵活的资源池如此重要。它们认为,只要在内部储备了自有资源,在外部连接了合

华夏航空就是一个典型的、瞄准产业互联网的企业。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定位于支线航空的航空公司,它们有很多独飞的航点(四五线城市,没有其他航空公司进驻)。通过“干支联程(一段支线+一段干线)”的形式,能够将四五线城市的人运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但是,影响四五线城市旅客出行的最大因素是价格,而航班价格又是随着季节、供需等因素而波动的,如何寻找到联程价格低到足以吸引旅客的“组合”?

进一步看,如果考虑旅客的旅游出行需求,如何寻找到联程价格够低、同时目的地对于始发地旅客足够有吸引力的产品?这些都需要将资源进行编码,并设计相应的“算法”。试想,如果设计出了这类“算法”,华夏航空本身岂不就变成了一个航空运力资源调配的平台?到那个时候,它拥不拥有运力(飞机)又有什么关系?

抓取资源的误区

然而,即便明确了抓取资源的界面,盘活了资源,也容易陷入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1:资源与平台的匹配性问题  

有的企业追逐最好的资源,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为用户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这种想法是天真的,平台搭载资源的核心能力是有限的,当平台太弱,而资源方太强时,就会形成资源方跳过平台直接对接用户的情况。所以,平台并不是在一开始就是“全开放”的,一定会从“半开放”走向“全开放”,而开放的程度,则由自己的核心能力(对于资源的吸附能力)来决定。

因此,我们至今很难看到成功的“深度内容付费平台”,原因在于,深度内容(知识)这类商品不是一般平台能够驾驭的,深度内容是独特的,而平台则是普遍的,所以,深度内容生产者在与平台博弈时总是保持优势。德鲁克是一位内容生产者,但哪个平台可以“整合”他?此时,平台有两种选择:要么绑定内容,以内容生产者为中心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即与内容生产者签订长期经纪合同;要么将深度内容“降维”为碎片化知识,例如罗辑思维打造的知识平台“得到”。这样一来,内容生产者就必须要与用户发生高频联系,而平台作为流量的聚集地就不会被绕过。

再说得清楚点,平台在把资源引入时,一定要明确自己对于资源的持续价值,要明确自己“驾驭得住”。

误区2:乱抢资源  

有的资源确实是优势资源,但必须与其他资源搭配才能产出效益。这符合木桶原理,最短的短板决定了水桶里的水位。但这个再明显不过的道理却被企业一再忽略,或者说,企业在累积资源时,并没有从用户需求出发,去寻找一个“资源的组合”来形成商业模式,而是乱抢资源。

举例来说,我辅导的某企业,通过并购抢夺了若干的“黑科技”资源,并孵化了若干项目,却无一有所突破。老板不解,按理说,产品过硬,品牌过硬,没有理由不能突破市场。结果,经过仔细的调研才发现,这是一个“后向扎根”专注于技术的企业,市场方面的人才和资源非常缺乏,所以好产品卖不出去。商业模式不是资源的朴素相加,而是有机组合,盯着用户需求来构建商业模式,盯着商业模式来累积资源才是王道。

误区3:内部化和专业化陷阱  

很多企业在建立资源池时,将内部资源方变成垄断的内包商,设置一个等于或略大于市场的内部服务价格。这会降低资源方的专业化动机,导致服务水平下降。所以,在搭建资源池的过程中,用“赶孩子出门”的方式来逼资源方做强是必然的选择。但这往往又会给资源方一个错觉,就是使其过度追逐外部市场的盈利。资源方有这样的“冲动”很正常,长期提供内部服务会让自己失去竞争力,但如果变成一个外部的服务机构,其服务就会变成标准品。而企业内部需要的服务往往是定制品。进一步问,如果服务是标准品,企业从外部即可购买到物美价廉的服务,为何非要将资源池建在企业内部?

(编辑:宿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