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宿州站长网 (https://www.055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数据 > 正文

何哲:AI会形成新的专制吗?

发布时间:2021-09-03 18:46:45 所属栏目:大数据 来源:互联网
导读:人工智能是一种人类创造的新的智慧形态,人工智能的产生改变了有史以来机器只能被动听从人类命令的状态。机器可以自主的做出决策甚至超过人类的能力,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伦理问题。其中人工智能是否会最终形成机器对人类的专制统治,这是有人工智能以来一
(三)宗教专制
宗教专制是贯穿在人类历史始终的一种专制形态。这种专制的本质是来自于人类思想层面的顺从与奴役。通过强化对某种特殊力量的崇拜和制造不崇拜产生的暴力恐惧,来使得整个社会臣服于神和神指定的少数人群。例如圣经旧约中描写了大量人类因为不服从神的旨意而被神屠杀的场景,众人必须敬拜神,并指定了利未人作为祭司的特殊地位。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为了惩罚人类的不敬,让潘多拉降下瘟疫灾祸于人间。在古兰经中,则同样记载了信者入乐园,不信者下火狱的大量经文。在印度教,同样有毁灭天地的湿婆神,人们信仰众神而得到平安,婆罗门成为特殊的与神沟通的阶层。
宗教专制与一般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是,宗教专制不仅要求人们信仰宗教神诋,并对世俗生活进行绝对的干预。例如在圣经旧约《出埃及记》与《利未记》中,通过摩西,耶和华与犹太人进行了约定,详细制定了犹太人生活中的各个守则和礼拜祭祀的细节,并指定利未人作为祭祀的唯一族群,并可以享受到各族供奉给上帝的祭品的一部分。在古兰经中,亦大量规定了穆斯林在生活中应该严格遵守的规范。在印度教中,同样规定了各种戒律和严密的社会等级。
宗教专制不仅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与世俗政权的结合。在越原始的社会形态中,宗教越容易与政权相结合。例如,圣经旧约中,虽然扫罗成为了以色列第一代国王,但是实际的政权掌握在先知撒母耳手里,撒母耳可以废除国王。因此,形成了教权与王权密切结合的形态。而在公元后的欧洲黑暗时代,教权虽与王权不断相互冲突和竞争,但总体上在地方则形成了严密的相互支持的结合形态。而伊斯兰教的政教结合形态则从伊斯兰教开始创建在阿拉伯世界就持续到今天,成为了巩固世俗政权的重要精神力量。印度教则发展出等级制度,婆罗门掌握教权而刹帝利掌握王权。
总体而言,宗教专制是通过精神上的渗透和行为上的约束来,并与现实政权构建密切的耦合形成从思想到物质的绝对垄断体系。
(四)性别专制
性别专制虽然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不经常被使用,但其事实却是清晰的,即体现为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个性别对另一个性别的整体上的压制与奴役的状态。在人类文明早期的母系时代,体现为女性对男性的专制,而进入父系时代,则体现为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和权利的剥夺。
在母系时代,由于生产力较为原始,社会群体必须形成密集的集体生存体系,男性必须集体协作才能够猎取大型动物,而女性则负责采集、制造陶器等生活用品。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不能够自我维持,社群必须以集体形态存在。而女性作为种群的延续方和重要的生产技术的拥有者,成为社会的核心,男性则作为劳动力和保卫者而存在。种群和种群的辨别则以母系血缘进行区分,男性被剥夺了继承权和公共事务的参与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规模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取代了不稳定的渔猎经济,男性越来越多地通过稳定的生产劳动而掌握了经济主导权,以男性为核心的家庭私有制取代了氏族公有制并可以稳定存在,男性则通过家族的姓氏和通过对女性的性约束,确保家庭血缘的纯粹。女性逐渐丧失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并最终长期成为男性的附庸。直到今天,自上世纪以来,新的女性主义运动虽然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女性的权利,但整体而言,女性作为群体依然处于相对不平等的地位。
因此,性别专制是一种基于性别的划分以及基于性别形成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属性的划分,从而形成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在暴力、经济与政治权利形成的全面的压制和权利的剥夺。
(五)资本专制
资本专制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利用资本进行专制;另一层是来自于资本的专制。第一种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形态,表现为资本优势方利用资本对弱势方实现控制和奴役,但在其他专制形态社会中,资本依然是相对弱的辅助控制形态。例如管子就主张,“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管子国蓄》)。第二种,则是特指在工业商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形成了完整的围绕着资本流动与利润或者剩余价值剥夺而形成的整个社会组织形态。在这种形态下,资本不仅成为了资产阶层奴役其他阶层的工具,同时,资本还成为整个社会的主体,奴役者亦同时被资本所奴役。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乃至家庭组织,都形成了围绕着资本增值的完整链条和制度形式。在资本专制初期,资本的多寡代表了实际社会物质财富的丰裕程度,然而到了金融资本主义后期,资本的增殖则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游戏,一切以数字代表的财富增值为目的。而在这一链条中的全社会,则被完全的裹挟其中,成为金融资本本身的支配对象。这也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所谓的“异化”。虽然如此,但资本所控制下的人们,却始终觉得自己处于自己对资本的支配之中,而不自知。并形成相应的理论,认为这种对于资本的追逐,形成了人们的“自由”。
因此,可以看出,从本质上,资本专制是一种物支配于人并奴役人的体系,通过形成等级化的结构,实现对整个社会的严密控制和组织。
三、人类专制制度历史演进的若干特征与专制存在的条件
(一)人类专制制度历史演化的特点
专制是人类内一个群体对其他(一个或者多个)群体的支配和权利的强行剥夺
1
从专制的本质来看,专制就是人类内部的一个群体对其他或者特定群体的支配和权利的剥夺。这种支配权的基础是暴力,并通过精神控制与经济控制的手段来确保支配对象的服从,并最终通过制度的合法化来确保其成为整个社会的制度。因此,在专制社会中,被奴役群体的反抗结局往往是相当悲惨的,奴隶的逃跑,农民的反抗,都不再被看作简单的不服从,而是被认为是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挑战。所以,都会用极为残酷的方式进行惩罚。
专制是人类一个群体对其他(一个或者多个)群体的物化
2
被奴役者权利剥夺的后果,就是被奴役者整体上的被物化,从而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性。因此马克思指出"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5]](p.411)。作为不成为人,就是将人变成物,并且是一个人类群体将另一个群体物化。在奴隶时代,奴隶被如同牛马一样,在身体烙下奴隶主的标识,奴隶的孩子世世代代都是奴隶,并丧失了任何政治与绝大多数经济权利。性别专制导致在很长时期内,女性都被物化,乃至于婢女和小妾可以随便赠与别人。从事繁重的劳动的同时,却丧失了继承权和政治权利。美国赋予女性选举权,已经是建国近150余后的1920年了(1920年8月18日,美国宪法修正案第19条出台:公民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
专制演化的趋势是从人对人的奴役(物化)变为物对人的奴役(异化)
3
纵观人类专制形态的演化,虽然多种专制形态在一个时间段内可以共同混合存在。但其中存在一个内在的模式转换规律。即从人对人的奴役,转变非人(外物)对人的奴役。工业革命和相应演化出的资本专制形态,逐渐形成了资本和与资本相关的技术和商品对人的全面奴役。虽然这种奴役隐藏在金融资产阶级对其他阶级的奴役之后,但实际上最终也将资本家纳入到被奴役者的对象,资本成为一切的主人,并控制经济、政治、社会和人,资本家只是资本这一主人的直接工具。这使得人类作为整体都处于被奴役的状态。这就形成了外物对人类的第一个专制状态。而人工智能,则进一步创造新的主体,形成对人类全面专制的第二个状态。
(二)人类专制的存在条件
进一步分析各种专制形态的特点,可以发现,人类专制的存在,同样有着相当必要的条件:
专制者与被奴役者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
1
专制者之所以要构建专制体系去奴役其他个体,首先,是这种专制体系可以直接形成有利于专制群体的经济利益。通过构建稳定的剥夺关系,使得被被奴役群体可以源源不断的创造经济价值,供专制群体享用。反过来,如果不存在这样的直接利益关系,那么这样的奴役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是由于人是具有高效率的劳动力,一旦奴役了另一群体,那么就可以持续的创造额外的财富。因此,这种利益关系是持续存在于各种专制形态之中的。也是各种专制能够稳定存在的经济支柱。
专制者具有控制被奴役者的暴力、精神和物质手段与能力
2
第二个显而易见的条件则是专制者具有能够控制被奴役者的手段与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最直接与最基础的是暴力,最早的奴隶很多是战争中获得的战俘,一旦反抗,则要受到严重的暴力惩罚,虽然其他的专制形式暴力角色逐渐淡化,但其一直存在,并在其他手段无效的时候最终体现出来;第二种手段是精神控制,即利用宗教信仰等让被奴役者从内心主动的接受这种不平等地位,认为这种不平等是神的旨意或者宿命论的因果,这在封建专制以前的各种专制中普遍存在;第三种则是物质控制,即一旦拒绝这种不平等安排,则虽然不会有暴力恐惧,但会失去基本的生存来源,这种方式在封建与资本专制下更为常见,在性别专制下也很常见,农奴拒绝租赁土地,或者工人拒绝资本家的剥削,都意味着失去基本的生存来源,而在很多时代与区域,女性常常因为没有工作权与继承权而不得不为家庭做无偿劳动,也是很常见的。
专制者具有奴役其他主体的心理动机
3
除了满足以上的经济供给与控制手段外,专制者还需要具有奴役其他主体的心理动机。这种动机除了表面上的可以增加财富,增加统治的范围这些表面因素等。还包括重要的心理动机,这种动机来源于奴役产生的复杂心理满足感。大体而言,第一种动机是奴役可以使统治者产生更多的权力满足,其背后可能来自于原始的征服欲,以及相应因为让他人屈服顺从产生的对控制欲的满足。第二种动机则是来自统治者的自由与自我评价,通过构建更大的控制范围和奴役主体,实现更大的安全、自由与自我个体的评价,也是一种心理动机。第三种心理动机,则来自于害怕被奴役者报复而不得不持续奴役的恐惧感的消除。第四种动机,则来自于一种被美化的自我感知,认为专制者比被奴役者更高贵,能够比被奴役群体更文明或者更好的带来治理的效果。总而言之,这种隐藏的心理动机,驱动专制者一代一代继续其专制体制。

(编辑:宿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