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新鲜的卫星互联网,为何此时卷土重来?
更别提OneWeb、SpaceX、O3b为代表的美国商业卫星公司非常善用资本,OneWeb曾经获得软银12亿美元融资, SpaceX 过去三个月更是融资逾 5 亿美元可用于星链和星际飞船项目。由此带来的不仅有充裕的资金,还包括多方合作的产业资源。比如OneWeb就先后与维珍银河、高通、卫讯和可口可乐等展开合作,在卫星制造、地面服务、商业营销等方面助攻不少。 而根据彭博社的报道,苹果公司也正在研发卫星网络技术,吸纳了约12名相关行业的工程师,预计五年内将相关成果部署到苹果设备上。 有这么多科技智脑参与,卫星互联网想不火都难呐~ 中国卫星互联网,星星之火,何以燎原? 既然卫星互联网在海外,已经成了一个热门生意,在中国又是怎样一番景况呢? 从政策层面来看,无论是2016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首次以“国家”级别提出,推进天基信息网、未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的全面融合,形成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亦或是2020年将卫星互联网正式纳入“新基建”体系,对于这一技术本身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 而在产业层面,目前比较知名的星座计划是“鸿雁”和“虹云”,分别发射300颗和156颗低轨通信卫星,并将在2023年完成太空通信网的建设。 商业力量自然也没有缺席,比如今年1月,民营公司银河航天成功发射了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汽车企业吉利科技旗下的时空道宇,也着手招聘火箭工程师,预备涉足火箭领域。九天微星72颗卫星组成的低轨物联网星座,也将在2022年前完成部署。 总体来看,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链,还处于项目爆发的前期。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与中国太空产业的特征直接相关: 1.技术领先,起步较晚。 客观来说,我国的卫星技术与卫星总数都位居世界前列。而航天企业在星座计划中展现出来的多点位、快速跃升到基础能力,也说明长期的产业积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在卫星互联网领域起步晚的短板。 不过整体来看,目前我国送上太空的低轨道卫星还比较少,仅为美国通信卫星数量的零头。而单颗或数颗卫星,对于组建太空互联网来说是杯水车薪,因为卫星会高速从地球上空飞过,数量不足就难以提供连续的通信服务。无法全面覆盖的卫星互联网,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 2.政策主导,商用不明。 我们知道,SpaceX公司已经进行6次发射,加上4月22日发射的60颗卫星,迄今为止,已经把422颗星链卫星送上了太空。根据马斯克的计划,未来还准备再增加3万颗。 SpaceX公司在几年内,就搞定了人类历史发射量的3倍。背后固然离不开NASA和美国政府支持,但商业公司对卫星互联网的推动作用,也不容置喙。 尤其是卫星系统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决定了其发展必须有市场力量参与来调动产业活力。 比如2019年10月,美国陆军和SpaceX签署了一项称为CRADA的合作研发协议,由国防服务部门在三年的时间内,测试SpaceX即将推出的星链宽带网络。 而目前我国卫星产业还比较独立,主要是由国企主导,在市场推广、运营模式上偏向于保守。 (编辑:宿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