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宿州站长网 (https://www.055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数据 > 正文

认知升级,为什么互联网思维做不好 人工智能硬件?

发布时间:2021-09-15 19:14:39 所属栏目:大数据 来源:互联网
导读:这些年,这些概念火爆过、恐惧过,也逐渐深入到每一个互联网人的血液中。 这些思维,过时了吗?并没有。 只是在这一轮AI浪潮中,不适用了。 在移动互联网之后,是一个AI技术赋能万物的时代,是一个软硬件结合的时代。 软硬件结合的浪潮,从2014年亚马逊发布E
这些年,这些概念火爆过、恐惧过,也逐渐深入到每一个互联网人的血液中。
这些思维,过时了吗?并没有。
只是……在这一轮AI浪潮中,不适用了。
在移动互联网之后,是一个AI技术赋能万物的时代,是一个软硬件结合的时代。
软硬件结合的浪潮,从2014年亚马逊发布Echo开始,逐步蔓延到国内。
谷歌在2017年收购HTC 手机业务,同年召开硬件产品大会,参加CES展;
2017年,阿里和小米先后发布音箱,掀起国内音箱大战;
2018年,百度战略投资小鱼在家,3月发布小度在家;
2018年,猎豹举办机器人之夜,推出了5款机器人……
AI + 硬件,一时间,好不热闹。只是喧嚣过后,可曾有想过。
那些曾经引以为豪的互联网思维,即将成为 AI 时代的一根枷锁?
此话怎讲?切不能危言耸听!
真理越辩越明,我们先从2017年和2018年,国内两场喧闹的硬件发布会说起。
一、现状:两场互联网式硬件大会
AI技术需要硬件作为载体,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只是这个进程,互联网企业走得并不顺利。
1、2017 百度世界大会:设计至上,谁为直觉买单?
2017年11月,渡鸦在百度世界大会上,发布了三款创新产品。
      
渡鸦强调,这三款是依靠『直觉设计』做出来的产品。
在互联网领域,的确有不少设计出众的精巧产品,比如笔记应用Bear,涂鸦应用Lake等等。但在硬件领域,哪怕是设计出众的苹果,也不敢走片面极端。从Apple Watch、Airpods到iPhone X,设计是很重要的一个要素,但更是一个向外探索与向内权衡的艺术。
互联网领域,产品的高难度设计,背后意味的是开发时间和人力成本;在硬件领域,产品的高难度设计,背后是工程可行性、性能稳定性、产品成本等一系列问题。一个成功的硬件产品,是不会把自我主观直觉,凌驾于产品要素的最高层。
无论是音箱、情感机器人还是家庭机器人,其实都有不错的智能产品。我们如果把渡鸦系列和同类对比,功力高低,可见一斑。
2、2018 猎豹灯光秀:当梦想遇上伪需求
这样的现象,在2018年,再次上演了。资金雄厚,梦想磅礴的猎豹,发布了五款机器人产品。它和渡鸦发布是产品一样,都是没法落地的『战略性』产品。我们避开梦想先不谈,来看这些产品的对立面。
      
主打音质的小豹音箱,对立面是死磕音质的HomePod;PPT里的音质好,和用户口中的音质好,是两个概念;为了做好音质,苹果是声学实验室早在六年前,就开始了研发攻坚。好的音质,需要工程的打磨。
9999元的陪伴机器人豹小龙,对立面是销量型产品How are you。How are you售价2000多,也是这四年消费机器人浪潮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产品创始团队深耕教育行业多年,深谙儿童产品的设计取舍。移动性固然酷炫,但带来的额外成本,远不如强化儿童内容来得有价值。
自诩『全球首款』五星级服务的机器人豹小秘,对立面是云迹的酒店机器人。目前服务机器人,大多需求不强烈,云迹的酒店机器人,算是一个实际应用的小案例。如果客人在房间需要毛巾,云迹机器人能自动上电梯,送过去,减少了服务员跑腿的次数。真真切切提升效率,带来价值,才是服务机器人的设计原则。
至于移动售卖机器人豹小贩和机械臂,在内行看来,概念没什么新奇,离市场化也还很远。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何必在乎外人眼光?
对于看客来说,的确可以这么认为。但如果你是投资人,你是公司员工,你投入了资金或者青春。你还会这么认为吗?
硬件产品重决策。方向错了,一个小的改动,都会牵扯成本、硬件选型。推倒重来就是大半年,哪来什么走一步看一步?哪来什么小步快跑,敏捷迭代?
忽视硬件方向的慎重性,以互联网快跑迭代的思维来设计机器人,或许是猎豹式机器闹剧的根源。又或许,把它当成一场彻头彻尾的梦想秀,何必认真。
无论是百度还是猎豹,在互联网时代,都有着优秀的产品,为什么纷纷在AI硬件上栽了跟头。是不努力吗,是资源不够吗,是没用心吗?都不是。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本质。
问题的本质,在于根深蒂固的互联网思维。
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软件产品从电脑转向手机,商业格局已是剧烈震荡。
那从移动互联网到AI硬件,从互联网生态到软硬件一体,背后的变化,必然是更加剧烈!
在这变化的背后,产品设计,需要从原先的互联网思维,切换到整体式思维。
二、互联网思维 VS 整体式思维
1、产品形态的底层差异,造就了上层产品思维的差异
一旦产品的底层逻辑改变,上层的产品思维,方法论,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在这一轮AI硬件化的浪潮中,不应该从互联网思维去演化硬件思维,而是要从硬件产品的底层,重新推导全新的整体思维。
      
要彻底理解两个思维方式的差别,我们需要把两者进行解剖。从产品功能、产品设计、产品价格到开发机制,对比两者的区别。
功能:软件产品强调的是满足需求,硬件产品强调的是达到预期。
设计:软件产品的设计,强调用户体验。在硬件产品的设计,强调整体体验。
价格:互联网产品的边际成本为0。但在硬件领域,免费不可行,每卖一台产品,就是实体成本。
开发机制:软件产品快节奏,敏捷开发,小步快跑。硬件产品重决策,更新迭代需要以年为周期。
如上四个方面,我们下面分别做一个阐述。
2、功能:实现功能 VS 达到预期
设计互联网产品时,产品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设计功能,满足需求。大部分的功能,是点状、一次性的。比如评论点赞功能、歌曲收藏功能。功能一旦上线,意味着这部分需求被满足了。
但在硬件领域,产品的满足,往往是指用户预期的满足。
      
什么叫做达到预期。你花500元买了一个新的运动耳机,音质和你之前500元的旧耳机一样,那这款耳机的音质是达标的。如果新耳机比旧耳机还要好。那你可能会对别人说:这款耳机音质很棒!
这里说的音质好,是指它的音质,超越了你的预期。脱离了预期这个参照点,直接谈论音质好坏,就像空中楼阁、镜花水月。从这个角度,渡鸦Raven H 说音质好,要和同价位的Sonos 1比。不谈价位,跨越式比拼性能,都是耍流氓。
和软件功能的多样性不同,硬件产品的核心属性屈指可数。比如智能音箱,一级属性是价格、音质和技能。对于耳机来说,一级属性是价格、音质、佩戴。产品功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用户预期上,才能量化,才能落地执行。
在硬件领域,之所以不谈功能实现,要谈论用户预期。是因为预期本身,不仅包含了功能实现,还包含有实现程度,用户不仅关心有没有功能,还要关心功能的程度怎么样。
在互联网领域,大家很少提及预期,因为产品是免费的,只要有,就是好的。
一旦顾客掏了腰包,产品本身就承载有用户的预期。
不及预期,会抱怨;达到预期,则无感;超预期,就尖叫。
付费和免费,天壤之别。
这几年,智能音箱在全球普及流行。亚马逊在推广Echo音箱的时候,就善于洞察用户的预期。起初,Echo 在2014年底公布时,对外的标价是199美金。说实话,这个价格是很高的。当时家庭音箱的旗舰是Sonos play 1,售价也是199美金。虽然亚马逊内部员工知道,Echo是一个革命性的智能音箱,压根没法和传统音箱相提并论!但是,消费者不知道埃他们只会把它当成一个家庭音箱,只不过这个音箱会说话罢了。
亚马逊的策略非常聪明。在最开始的半年里,Echo的预售只针对会员,而且是以半价进行购买。在2015年上半年,谁也不知道一场语音交互的革命即将到来。但确是有大量的尝鲜用户,被Echo的低价吸引,率先体验了Echo。
99美元,就当买一个普通音箱,也不吃亏 —— 早期 Echo 用户评价
买一个家庭音箱,就是Echo早期用户的心理预期。
2015年下半年,Echo开始正式对外售卖,亚马逊把价格下调到了179美金。
从音质上讲,Echo是很不错的,但是决然比不上Sonos。以20美金的价格差来做一个让步,会远好过直接和同价位的旗舰展开比较。亚马逊很聪明,他不想把Echo摆到要和Sonos比音质的境地。那一年,Echo一炮打响,销量达到了惊人的250万台。
在这个案例中,无论是早起尝鲜还是正式发售,亚马逊都是在价格和用户预期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因为所有硬件产品的满意,本质都是预期的满意。
3、设计:极致性 VS 整体性
写互联网产品体验的书很多,比如经典的《用户体验要素》,提出了软件产品的五层体验维度。对于任何产品来说,产品设计追求好的用户体验,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产品从软件载体转向软硬件一体时,好体验背后代表的含义,却发生了改变。
关于功能极致,我们会听到一些这样的说法:
产品经理为了追求图标完美,把设计师逼疯了;
渡鸦在发布Raven H时,也浓墨重彩地讲述了产品选色背后的辛酸历程;
这些动画、颜色不重要吗,重要。只是重要,永远是相对的。
在软件产品开发设计,背后主要成本是开发时间;所以在任何一个单点,做把体验做到极致,对用户是有益无害的。
软件产品强调极致,本质是一种折磨自己,服务用户的过程。

(编辑:宿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