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宿州站长网 (https://www.055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数据 > 正文

认知升级,为什么互联网思维做不好 人工智能硬件?

发布时间:2021-09-15 19:14:39 所属栏目:大数据 来源:互联网
导读:这些年,这些概念火爆过、恐惧过,也逐渐深入到每一个互联网人的血液中。 这些思维,过时了吗?并没有。 只是在这一轮AI浪潮中,不适用了。 在移动互联网之后,是一个AI技术赋能万物的时代,是一个软硬件结合的时代。 软硬件结合的浪潮,从2014年亚马逊发布E
但在硬件角度,片面强调某一个功能极致,是有问题的。
对于耳机,没有谁敢不顾成本,追求音效的极致;
对于手机,没有谁敢不顾工程可行性,追求相机性能的极致。
正是如此,软硬件一体化的产品,更应该从宏观体验的角度,追求整体体验;而不是去苛求极致。
在硬件领域,苛求单点极致,是非常致命的;全局整体性,才是更需要关注的。
      
我们以苹果无线耳机 Airpods为例,如果从普通的功能角度来评判,它是不完美的、不极致的。耳机本身没有音量调节按键,也没办法直接切歌,这一点,相比有线耳机,看上去像是一种『退化』。
事实,并非如此。Airpods的整体体验,是非常完美的。小巧便携,放进任何口袋,都不显得累赘;它佩戴稳定,快甩摇头也不会掉;它连接快速,看视频也毫无延迟。从16年底发布以来,一直是真无线耳机当之无愧的行业标杆。哪怕到2017年,同行的无线耳机,依然在便携性和蓝牙稳定性上,明显弱后苹果。领先,就是这么寂寞。
那怎么理解 Airpods 没有音量键?Airpods 2代会不会加上这个功能?
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单纯从功能角度来理解。产品的整体体验,是要高于单个功能。
如果你用过同类『竞品』,如出门问问的无线耳机。你就能理解Airpods在交互克制上的良苦用心。在切歌和调节音量上,问问无线耳机的交互方式是双击和挠一挠。这样的交互方式,Airpods不是不能做,而是没有选择这么做。在狭小的耳机上,无论是双击还是挠一挠,都与一定的失败率,这背后带来的挫败感,非常损伤产品体验。在实际用户体验中,一次不小心长按,误触发了蓝牙配对;一次滑落扶正耳机,错误暂停了歌曲……
这样的情景,不会很多,一旦出现,你都会怀念那个功能简约、交互克制的Airpods。那为什么不像Bose Soundsport free那样增加一个功能键和两个音量键?
优秀的硬件产品,并非全然功能主义,也并非全然设计至上。苹果简约、Bose实用,各领风骚,何必雷同?
功能的多少,从来不代表体验的好坏。AI硬件,更应该关注产品全局体验,而不是把功能极致挂在嘴边。
4、价格:免费思维 VS 定价策略
在互联网领域,不少软件得益于免费策略迅速崛起,成就了一时辉煌。如360杀毒软件,靠着免费,把瑞星、江民拉下马。
但是,硬件免费,可行吗?国内硬件免费的鼓吹者,是那个为梦想窒息的贾跃亭。如今贾老板去了美国,国内硬件免费这杆大旗,已是后继无人。
硬件真能免费吗?如果真有强大的软件或者服务费用能支撑起硬件成本,捆绑服务销售,实现硬件免费。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这也只是理论而已。
      
对于手机、音箱、耳机这些常见的硬件产品,硬件本身盈利,是数十年来颠扑不破的基本模式。硬件免费,别考虑了。
在产品定价方面,百度音箱的定价略显飘忽。17年11月,渡鸦音箱售价1699,高得让人咋舌;18年3月,小度在家屏幕音箱,售价仅599,低得诱人……
产品设计出来之后,究竟应该怎么考虑定价策略?从成本出发吗?从用户入手吗?
都不是。产品定价不是产品完成之后确定的,而是产品设计之初,就确定好的!
一款消费级产品,产品的价位,是在描绘用户画像和产品需求时,同时间确定的。
比如目标用户是一二线都市白领家庭,需要设计一款给他们使用的家庭音箱。那从他们过往购买音箱的均价中,就能得出产品的价位段。这个价位段,是技术功能取舍、产品设计权衡的一个重要参照指标。切不可前期求极致,飙性能,核算成本才发现居高不下。
一般来说,产品的定价有这么几种。
基于成本的定价:以产品的制造成本为基准,考虑固定成本和利润率,计算出来对外售价。这是大多数产品的定价策略。
基于竞争的定价:在同等品质下,以更低的售价对竞争对手发起进攻。亚马逊、谷歌的音箱战争、国内的阿里、小米、百度的音箱战争,都是竞争性定价;
基于创新的定价:对于前沿创新的产品,往往没有竞争者,这个时候的定价,已经没有了竞争参照,可以在目标消费者消费意愿范围内,选取一个高利润的价位点。大疆旗舰创新产品,最初售价,大多是此般『任性』。
无论哪一种定价策略,最激进的价格底线,都是不赚钱,而不是去亏钱。
和互联网烧钱抢用户模式不同,硬件领域的烧钱,效果是不明显的。我们熟知的滴滴优步补贴大战,有资本在背后兴风作浪。补贴的目的,在于快速击败对手,获得绝对的市场垄断。
但在硬件领域,靠补贴,实现快速抢占和市场垄断,是非常难的。
为什么这么说?难道靠补贴抢占市场,不行吗?
首先,硬件产品的渗透,是渐进式的,不会出现爆发式指数增长。产品就算补贴,也是需要用户花钱购买。花钱和不花钱,是一个决策的鸿沟。APP下载量可以在某次大规模导流后,出现指数级飙升;但硬件产品做不到,再大的引流,背后也是需要购买。购买需要重决策,绝不是点一个下载按钮这么简单。
其次,促销永远都是短期的。硬件产品的渗透是靠数款产品更新迭代实现的。一旦把时间拉长,短期割肉式的补贴效果,就会把烫平。到最后,你会发现,只有好产品和好体验,能赢得用户。
2018年,百度决心进入音箱领域,以低价破局,是值得称道的。但补贴本身,难以持久。硬件产品的设计,还需要落到基本的价值和体验上。
5、开发机制:快跑的兔子 VS 慢走的乌龟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句话,很有误导性。因为它只是凝练的一句话,实际背后的两大关键因素,经常被人忽视,那就是速度代价和速度相对性。
猎豹2年做出5款机器人,速度是相当快,但结果呢?产品方向多有错误。这样的速度,值的吗?
苹果做HomePod,声学研发6年,产品发售节点从17年拖延到18年初,真是慢埃但结果呢?产品发售,立马就让用户认可了HomePod的音质。
我们说互联网思维产品快速迭代,说硬件产品慎重决策;背后遵循的底层原则是一致的:
任何快都要以结果为最终目的;
追求相对的快,不求绝对的快;
互联网领域,小步快跑是常用模式。典型的案例就是滴滴打车。最开始APP的雏形,是8万元从外包公司购买的,体验非常蹩脚。但在那个打车软件兴起的时代,战机转瞬,不可能说等APP开发到完美,再推向市场啊!一定是满足了用户的核心需求,就立马推向市场,去抢占用户。后续的演进中,不断更新迭代,把体验做上去。
在滴滴这个案例中,速度快的代价是很小的,哪怕一个按钮做错了,下一版立马修复就行;但速度慢,却是不能容忍,有可能失去市场,有可能整盘失败!
      
而在硬件制造领域,一味求快,把不确定性留到上市后,风险和代价都是非常高的。如果上市后,发现产品造型错了、性能不及预期、成本过高,再做修改,几无可能!整个产品调整的周期不是以天为单位,而是以月和年为单位。这也是为什么,硬件产品的迭代周期,一般是一年一次,甚至是两年一次。
在核心性能的打磨上,宁可等,也不能急。
在2016年9月,Gopro为了阻止大疆日益增长的用户版图,推出了Gopro Karma无人机;如临大敌的大疆,为了阻击Gopro,也在同月对外发布了Mavic Pro。双方的大战一触即发。但在产品发售时间点上,两者却是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Gopro Karma在10 月23日立马开售。可惜的是,在这个时间点上,Gopro的无人机,性能是不稳定的。开售仅两周,不少用户反映无人机在飞行时会突然断电坠毁,仓皇之下,Gopro立刻宣布把产品全部召回。相反,大疆虽然在9月发布了Mavic pro,但因一些设计工艺和量产问题,整个16年基本只是预定;产品体验不达标,宁肯等,也不开售!Mavic Pro一直到2017年初,才实现稳定发货,并成为了17年消费无人机领域,当之无愧的爆款旗舰。
在速度的追求和克制方面,Gopro和大疆,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不禁让人唏嘘深思。
速度和效率,是所有企业都公认追求的。我们不能看到快的表象,忽视它背后的原则和条件。
从互联网到AI硬件,如上四个方面的思维差异,都是需要慎重考量的。心怀梦想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重剑无锋,好产品需要时间的检验。
泡沫,浮浮沉沉;而时光,不曾辜负。

(编辑:宿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